“奥运服饰文化研究中心”日前在北京服装学院揭牌成立。记者了解到,中心将结合研究生培养和课程教学实践,制定研究生奥运服饰文化专业研究方向,以项目教学的形式将奥运服饰文化纳入教学体系,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相关服饰设计贡献力量。绿色、环保、科技与艺术将体现在北京冬奥会服装中。
服饰能够体现历史文化展示科技实力
北京服装学院党委书记马胜杰介绍说,服装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显性文化表示,反映着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体现了文化核心竞争力和文化张力。冬奥会、冬残奥会服装服饰设计,作为赛事形象景观的重要组成部门,对于展现新时代的大国形象,传播新时代的中华文化,展示新时代的科技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马胜杰表示,北京服装学院成立“奥运服饰文化研究中心”就是希望通过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资源,打造一个开放性的研究平台,将奥运文化、奥运精神大夫校园与课堂。既实现教育的目的,又为奥运增添有益的助力。未来,将以“奥运服饰文化研究中心”为平台,充分发挥在产业资源整合、服饰文化研究及设计应用、服饰科技研发等方面的优势,为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提供助力。
环保是未来奥运会服饰发展趋势
2004 年雅典奥运会设计总监、国际奥委会品牌顾问西奥多拉·玛莎里斯就往届奥运会设计创新、不同国家的奥运制服进行了阐述和介绍,并介绍了平昌冬奥会和开幕式上不同国家的制服特点。
她表示,环保是未来奥运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潮流,也影响着奥运会服饰发展。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个环保举措是利用废旧塑料瓶来回收制作服装。HM等国际大服装品牌已经在尝试并且在实际中应用了这一技术。
目前,塑料瓶消费速度远远高于其回收速度。仅2016年一年的时间,全球塑料瓶消费量达到4800亿个。然而,这一数据在2021年前还将跃增20%。塑料瓶难以被生物降解,在自然状态下降解需要几代人时间,甚至可能需要500年以上。若选择填埋,不仅造成占用土地资源,还将通过间接途径,危害环境与人体健康。若选择焚烧处理,则会产生大量黑烟,甚至是产生毒性很大的二恶英,又将产生二次污染。南非世界杯上,罗纳尔多、罗比尼奥和朴智星等多名世界顶级球员都是穿着用废旧塑料水瓶材料制成的球衣上场参加比赛。每件球衣使用了相当于8个可再生的塑料瓶材料。
“这种绿色环保潮流不仅可以解决地球上塑料污染问题,更节约了大量石油资源。”西奥多拉·玛莎里斯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环保将在未来奥运会服饰设计中得到更多体现。
冬奥服饰科技含量更高
作为国内唯一一所公办服装高等学府,北京服装学院先后完成了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系列服装,2014年南京青奥会官方制服与火炬传递服装,2014年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2016年里约奥运会火炬传递系列服装的设计工作。
在北京2022年冬奥组委的支持下,北京服装学院宣布成立“奥运服饰文化研究中心”。中心的科研力量非常强大,成员主要包括北服2008年北京奥运会服装主创团队,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专家与新生设计力量,以及国内外的奥运服饰研究专家。
“冬奥会的服装对保暖、透气等方面的要求更高。”马胜杰告诉记者,在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文艺表演中,由北京服装学院设计完成的“轻薄又保暖、防风又透气、运动又发光”的表演服装引人瞩目。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更多自发热、透气、保暖等高科技材料和手段应用于冬奥会服饰设计中。
记者了解到,该中心由国内外一流专家组成,将结合研究生培养和课程教学实践,制定研究生奥运服饰文化专业研究方向,以项目教学的形式将奥运服饰文化纳入教学体系。这是作为中国唯一一所公办服装高等学府的北京服装学院利用自身特色与优势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中心还将与中央美术学院奥运艺术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利用北京服装学院的专业优势以及亲历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系列服饰设计的经验,以历届奥运服饰文化研究为切入点,研究中国传统服饰设计观念、方法在奥运服饰设计中的具体运用,建构中国重大赛事与活动中的服饰文化研究体系。中心还将根据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实际需求,从奥运整体形象景观系统层面推动服饰的文化研究与设计创新,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相关服饰设计贡献力量。
图为北京服装学院为2008北京奥运会设计的青花瓷颁奖礼仪服